悟性,是每个人都具有的、一种对事物的体会和认知的能力,只是深浅(Degree)的不同。中国传统的哲理(包括医理),是把人的身体和思想看成一体的。俗话说:“心宽体胖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西方在文艺复兴 (Renaissance)以前,也是把人的“Body&Mind”视为-一体,但到了中世纪的“Age of Enlightenment”时期,许多哲学家都主张:凡是“Five Senses” (眼、耳、口、鼻、手)不能看得见,摸得着的东西,都不是真实的。到了工业革命时代(1ndustrialRevolution),所谓内外分离(Body/Mind Split)的论点已为大众普遍接受。今天,从中西医对同样病症的治疗方法中,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文化的不同。
从“纯科学”的角度来看,每个人的DNA(三十亿组遗传因子)有99.9%是相同的,是因为“悟性”的深浅才把人们的差距拉开,这也就是“三字经”上所说的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。悟性的深浅又与每个人“修炼”的程度成正比。
从Body的角度来说,人摄取食物后使之产生变化而成为自身的一部分,进而产生人求生所必须的能量,这种现象就是众所周知的“代谢作用” (Metabolism)。“修炼”之与Mind就像食物经新陈代谢后对身体起到的作用一样,因个人身体的素质而不同。人们因为修炼层次的不同,往往对同一件事情产生截然不同的体会。这点我想用《易经》,上的“震卦”来说明: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当君子听到打雷的声音,他知道这是天体的常态,心中无恐惧之感;但他却以此为警惕,做人处事都会“诚惶诚恐,如履薄冰”,这样他才能成大事、立大业。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小人听到雷声,却不知道这是天体运行中的必然现象,则非常恐惧。
让我们再从现实生活中的“赚钱”之道来探讨这个论点。孟子日: “非其道,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;如其道,则舜受尧之天下,不以为泰。”意思是说:如果不是顺应天理的取得,就是“一筐饭食”,也不能接受;如果是顺应天理地取得,就像舜承续尧的“天下”,也不过分。
悟性不高的人往往是不择手段,弄虚作假地去赚钱;而有悟性的君子则能深深地体会到:世上的“福”有“鸿福”和“清福”两种,“鸿福”虽能光宗耀祖,但却劳心劳神,危机四伏,而且还要敞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事(这就是陶渊明在《归去来辞》,中所谓的“心力行役”);而“清福”则能颐养天年、修身养性。所以君子的生财之道是在“鸿福”和“清福”之间,选择一十最适合自己个性的中间点,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的去努力,让他的人生既有“落日照大旗,马呜风萧萧”的豪迈,也有“细雨鱼儿出,微风燕子斜”的洒脱。
二、修炼与抉择
人的一生都是在无数的“理性”和“野性”的抉择中渡过。图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个论点:
人如果不修炼,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会被这在理性和野性的抉择中所产生的压力(Stress)搞得惶惶不可终日,而修炼有素的人则能以“怡然自得”的平常心去对待它,从而能趋吉避凶,心情舒畅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“个性”的形成,我们也不难想见,人生在世,要做一个“正人君子”,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。据心理学对人脑“长成期”的分析,人脑的长成期为12年,而与人类的DNA有97%左右相同的长臂猿,它脑部的长成期仅为6个月。这个漫长的长成期给我们每一个人留下了所谓“婴儿期五力感” (Frustration as Infant)的后遗症。人们就是经过修炼才能把这个后遗症对人生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。
虽然一般人不可能从事“苦行僧”似的修炼,但古人说: 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;劳其筋骨;饿其体肤;……增益其所不能!”所以人在世上,若想有一番成就,就必须要多借助于文学、音乐及宗教的熏陶来增益自己的“悟性”,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和谐(Order&Balance) 。
孔子说: “食、色,性也。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”也就是说“食”和“色”是人们的Instinct。但是有悟性的人就能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这个问题,在人生的旅程中做出“顺应天理”的抉择。
首先让我们来谈谈“食”这个Instinct。民以食为天,人生对“美食”的追求原是无可厚非的事,但贪得无厌、强取豪夺就与“天地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”的天理捆违背了。 《易经》中“颐卦”的卦辞也详述了这个论点:
颐卦有“食”、 “养”之意。古人说“颐养天年”就是指由于养身得宜而长寿之意。北京的颐和园为清代皇家“颐养”之地,亦取“天地养万物,帝王养德以及天下”的寓意。
“颐卦”的卦辞中说“舍尔灵龟,观我朵颐,凶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人舍弃自己“灵龟”般的颐养之道,而对别人“狼吞虎咽”似的“食、养之法”垂涎三尺的话,他在做人处事上就不能趋吉避凶。所以,虽然“民以食为天”,但有悟性的君子则会以“取之有道,知足常乐”的心情去对待“食”这个人类的Instinct。
相传北宋时的文学大师苏东坡喜食河豚,我们在他的诗词中就能够充分体会到东坡先生已经把“食欲”上升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之旅。
惠崇春江晚景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萎篙满地芦牙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河豚生长于海,春天入江河上游,此时最为肥美。
再说到“色”,有悟性的人能把因这个Instinct而产生的生理冲动升华为像《诗经·国风篇》中那种两情相悦、白首偕老的至高境界。 《国风篇》中的“关雎”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歌:
关堆(音居)
关关堆坞,在河之洲。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雎鸠就是鱼鹰。相传鱼鹰的雄鸟和雌鸟一生相伴,从一而终。
中国关于男女爱情的三大名著,从《西厢记》中的崔莺莺和张生,到昆曲名剧《牡丹亭》中的杜丽娘和柳生,再到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,都是把“男女之事”提升到了令人向往的“至情”上。小说中的主角都因为“至情”,而能从渺小的“自我”升华到“大我” (即自身的幸福源自二人世界的“大我”),最终达到愿意为所爱之人牺牲生命的“无我”。所以这三部书能脍炙人口,流芳百世。
多年的潜心修炼,能使一个醉心于“食色”的凡夫俗子,成为一个“经百花之林,而无一叶粘身”的达士。
结语:
悟性是一种高层次、高境界、清心寡欲、顺应天理的思维方式,人因为悟性的高低,对许多事情的感悟有极大的差异,其最终结果表现在人的行为准则上。
《菜根潭》说: “草色花香,游人赏其真趣;桃开梅谢,达士悟其无常。”达上就是豁达而有悟性的人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许多人的一生都是在“走马观花”中糊里糊涂地过去的;惟有豁达而悟性高的人,才会去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真谛,从而感悟出“顺应天理”的行为准则。
现在让我们从《易经》的“否卦”和“泰卦”来解释“桃开梅谢”这句话。
“易经”是以“气”为主,而非以“形”为主,所以“泰卦”的“坤上,乾下”并非乾坤颠倒。乾为“阳气”,而坤为“阴气”。在“泰卦”中,因阳气是向上走的,植物的根茎因阳气而茁壮,意味着春天的到来。在“否卦”中因阴气是向下的,植物的根茎因阴气的侵袭而凋零,则意味着秋天的降临。这就是“桃开梅谢”的根本原因。
有悟性的人了解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交替,是恒古不变的道理,从而“悟”出了人生的无常。有了这个认知,他在成功的路上,就会秉持那“诚惶诚恐,如履薄冰”的修省之心,能以“平常心”去对待一时的挫折,而使他的成就基业长青。诗人李白在《将进酒》中有“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”的诗句,人生数十寒暑,可以“难得糊涂”,但不能一生都活在“走马观花”之中,而悟性就是我们探索人生真谛的明灯!
现实中指理解问题的能力
网游中主页有介绍
悟性是利用直觉的性情抚摸自然本能的一种心灵享乐。
悟性是从吃一堑长一智的沟里爬出来的懵懂,是蹬着举一反三的板凳,爬上一通百通房顶的顽童,悟性是点燃触类旁通的干柴烧光逻辑的刹那。悟性是发光的灰烬
悟性是当你富有的时候别人锦上添花,当你落井的时候别人下石的宽容。悟性是缠绕在一堆乱麻中的坦然,掉在深渊里的兴奋。悟性是多米诺骨牌的一触即发的崛起和知觉的连锁嚣张。悟性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愁眉,是百废待兴的茫然。悟性是车到山前已无路的绝望,悟性是万劫不复的起死回生
悟性是生活历练溢出的胆量,悟性是用智慧关掉思维街灯。悟性是用肚子思考的翘首,是躲开庸俗的闭门思过,悟性是淡泊的从容,悟性是闭目养神的灵性
悟性是不再用常人的脑子苦思蹩脚的疑问,悟性是用别人的心,想自己的事,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的觉醒
悟性是从钢丝爬向网络的匍匐,悟性是干柴掉到火盆里的怦然
悟性是久经沙场的宠辱不惊,是生活中的灿烂回眸、悟性是用浑然制成的精密,是用茫然腌制的从容,悟性是用感觉积淀的斑斓,是走出庸俗的豁然,悟性是蹲在感觉里的自然,悟性是没有门径的捷径
对某件事的理解能力。
标准的中国式词语
-
就是你对一件事物的敏感度,反应速度,商人看到一块地,马上就看看财会的环境,再看看土质,怎样做可以让其赚大钱,那就是对商业的悟性,同样有人看到路上的车子呢,也会将其引擎,驱动,外观,等做个很快的判断,再得出结论好与不好
其实悟性呢就是把握一件事物本质的能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