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间沉浮无限,此刻所拥有的转眼间就可能失去,历史在不断印证这样的道理,宿命和缘分冥冥之中有着巧合。 拉起的飞机,远去的机翼渐渐模糊,不知飞向何方。 中国民航和它归属的民族有着相同的经历,坎坷、曲折、起伏,国民时期的航空公司曾盛极一时,运输量和各项指数在亚洲地区都首屈一指,随着内战,新中国解放以及“文化大歌名”等历史的洗礼,中国民航事业起起落落就如同飞机每一次起降那样,下降触底再拉起高飞。 这一个专题系列,让我们抛去喧嚣和繁华,带着回忆一起去飞翔,找找逝去的过往,总结历史方能在未来过的更好。 中航和央航 现在民航书籍对新中国航空运输的描述总会从“两航起义”开始,随着新中国解放,国民政府退居台湾,当权管辖的中央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也迁移香港。 1949年11月,两航人员潜心组织起义,将飞机、航空器材、专业人员运回祖国大陆,两航回归的12架飞机以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队主体。 1950年8月1日的新中国民航正式八一开航。 关于两航 两航系指原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 “中航”)与原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央航”)。 中航初创于1929年5月1日,原名中华民国政府特设中国航空公司,随后改组,由国民政府交通部与美商“中国飞运公司”订约合营,于1930年8月1日正式成立,总资本为当时国币1000万元,中方股份占55%,美方股份占45%。1933年4月,“中国飞运公司”将股权转让给美国泛美航空公司。1945年7月,中、美双方合约期满,经协商于同年12月续签新约5年,中方股份增至80%,美方股份减为20%。自1947年5月起,刘敬宜担任总经理。 中央航空公司原为欧亚航空邮运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欧亚”),正式成立于1931年2月,由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办,总资本为当时国币300万元,分3000股,中方持2000股,德方持1000股;1933年8月总资本增加到510万元,中方持3400股,德方持1700股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中德两国分属于不同阵营,1941年7月中断外交关系。同年8月,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了“欧亚”的德方股份,并将其改为国营。1943年2月,国民政府交通部与航空委员会合作改组“欧亚”为央航,由陈卓林任总经理。 经过抗日战争中后期的驼峰空运,特别是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政府的复员运输,两航的飞机等航空器材得到补充,人员及其技术得到锻炼,运输业务有了很大发展。到1948年年底,两航共拥有世界同期先进航空技术水平的C-46、C-47、DC-3、DC-4和CV-240型等新型飞机近百架,空地勤人员7572人。其中,中航由于得到国民政府给予的许多优惠条件,在技术设施和业务经营方面都领先于其他航空公司,此时已拥有运输飞机60架,共有员工4808名,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运输协会各成员航空公司中排名第8位,在当时的远东和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规模较大的航空公司之一。中航的存在和发展,在中国的政治、经济领域中产生过重大作用,也在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民航运输协会中有相当影响。央航的运输业务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得到迅猛发展,此时也已拥有运输飞机42架,员工2764人,成为国内与中航并驾齐驱、在亚洲亦具有很强实力的航空公司之一。 历史空难 两航在1946年10月之前的飞行记录很好,但在1946年12月25日,上海大雾,路上能见度只有三公尺,汽车不敢行使,当时上海站已通知全国各站不得飞来上海,但有一美籍机长认为自己的技术有把握在大雾中降落,不顾禁令由武汉起飞到上海,其他各地的飞机也跟随飞来上海,以至造成当日下午3个小时内15架飞机坠毁,200多人死伤的惨剧。后查明是美籍机长的妻子到上海过圣诞节,才促使这个美国人冒险的。这是轰动中外的“上海黑色圣诞之夜”空难事件。 空勤变迁 1929年中国航空公司成立时,飞机上还没有空姐。1937年欧亚航空公司(中央航空公司的前身)首次招聘空姐,据当时《申报》记载的空姐招聘条件是:年龄20-25岁之间、体貌端正、身高1.5米-1.7米之间、体重40-59公斤,能讲国语、粤语、英语,并能读写中英文字, 1938年1月,中国才有了六名合格的空中小姐。直到1948年,中航的空姐达到历史最高水平,也才20多人。当时,中航和央航的空姐加起来也就几十人,空姐工作也算是很正规了,象C-200这样的大型客机已经有两名空姐服务,一般的飞机还只有一名空姐服务。 历史长廊 在两航起义后,新中国民航收编了所有资产成立了中国民航(CAAC)并以空军为管辖运营。文化大革命爆发后,对原两航人员进行了致命的打压。但是随着之后的改革开放,民航改组到今天的中国民航飞跃的发展,两航以及早期民航人的贡献不可言喻。 历史告诉我们,后人总是踏着前人的血和肉在前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