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拿“执照”了吗?关于孩子健康成长【转】 文:朱洪岐 如果说每个孩子在刚降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,那么父母则是他们人生的绘图者,这张白纸成长后价值几何,正取决于绘图者的技巧。身为父母,到底应该如何履行应有的职责,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从而培养出人格完善的孩子呢? 父母有“执照”吗? 每个健康孩子的背后,都有着合格的父母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,孩子的缺陷正反映病态的家庭关系。合格的父母必须承担两大职责,一是抚养,负责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安全;二是培养,主要体现在能力、道德和情感等社会能力上。而很多父母在培养方面存在严重问题,缺乏为人父母的“执照”。 做父母的人首先应当关注孩子是否幸福。现代社会存在太多非自然的养育方式,例如剖腹产、隔代养、学步车、少玩伴、多溺爱、好专制、信早教等,都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从挫折和关爱中成长的机会。孩子三岁前所受到的心灵创伤,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才显现出来,尤其是缺乏亲子接触所带来的被抛弃感,更是会造成终生影响。 孩子性格的形成主要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,因此,父母的养育风格与孩子的心灵健康密切相关。有的父母把孩子视作附属品,或专制或溺爱,致使孩子不在专制中“被害”,就在溺爱中“变坏”。控制过度的家长替代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角色,使孩子难成长,继而长期依赖,最终造成品行障碍。这些都是父母们不合格的表现。 成长的三个阶段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,需因应不同成长阶段,对症下药。孩子在成年前有三个成长阶段,在0到7岁时,孩子正处于开发右脑时期,应以游戏为主。在孩子三岁前,亲子间应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,否则日后将无法与人亲近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亲子之爱是人类情感中唯一以推远为目的的,因此在三岁后,家长须逐渐建立孩子在每个年龄应有的独立性,以保证孩子日后成熟。孩子在7到12岁时,左右脑发育并重,父母可着重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。在12岁后,家长应主要训练孩子左脑的抽象思维能力。到了青春期,孩子自我意识成长,因此所谓叛逆,其实也是成长的正常表现。 “听、说、看、赢”完善亲子关系四字诀 要营造健康亲子关系,其实只需要简单四步:听,学会“共情听”;说,表达“我如何”的意愿;看,正向看待事情;赢,取得亲子双赢。正确运用这个四字诀,关键在于划分好问题的归属,再按照不同的方法处理。解决亲子关系问题归属自有其原则,简而言之,就是“谁有情绪,谁有问题”。 当问题归属于孩子的时候,家长只需要学会听。所谓“共情听”就是指和对方的感受在一起,用语言呈现孩子的想法和感觉,用对方的眼、心、脑,去看,去感受,去思考,这其中也包含了部分说的技巧。另外,被动的聆听也可以表达接受,家长通过神情、态度等非语言表达方式,或简单的应和,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,这才是正确的做法。
当问题归属于父母或亲子双方时,父母需注意不要采用会激起对抗的沟通方式,例如使用命令、警告、说教、建议、评判、嘲笑、诊断、教导等十二个“绊脚石”。当情绪和问题在父母身上时,家长应以“我如何”的方式表达自己试图直接改变的问题。正确的说话的方式应该是先陈述事实,再表达感受,继而说出事件的影响,最后表达自己的愿望,正向引导,让孩子知道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。至于“正向看”则要求父母体恤孩子行为后的正面动机,既然改变不了事实,就改变自己的态度,先接纳,再探讨,从中解决内在的冲突。当问题归属于亲子双方的时候,也就是双方在自己立场上都有需求,此时,父母子女间可采用谈判的方式,如同客户般相互尊重,取得共赢。总之,育儿是门艺术,没有标准,却值得探讨。
|